時間:2019-10-25 瀏覽次數: 打印
嶗山有很多石刻,其中有不少“?!弊质?,這和舊時生活困難有關,每到過年貼“?!弊?,要花費不少紙張筆墨,而人工勞力相對便宜,于是找個吉祥地,來把“?!弊挚?。
嶗山有很多石刻,其中有不少“福”字石刻,這和舊時生活困難有關,每到過年貼“福”字,要花費不少紙張筆墨,而人工勞力相對便宜,于是找個吉祥地,來把“福”字刻。
在北宅有個楊家汪村,清代就消失了,村中的古井砌石上有“福”字石刻,因為沒有文字記載,估計有300多年歷史。
華樓山與華巖山之間有一條幽邃狹窄的山澗,當地人稱之為“馬虎澗”。溯澗西南行,山澗兩側削壁危巖,奇松怪石交相掩映,極為清幽。約行一公里時山澗分為兩路,朝向南去的山澗走到盡頭,四面黑白巖壁聳立如城,是一座清靜的山谷,叫“白鶴峪”,因山崖上棲息著許多野鴿,因此又名“鵓鴿峪”。白鶴峪南面懸崖上有一泉,泉水飛流直下,形成壁間瀑布,遠處眺望,宛如一匹白練垂掛于絕壁,這就是著名景點“天落水”。瀑布跌落澗底,水花四濺,秀美而又壯觀,形成清澈深藍的水潭叫“白鶴潭”。附近有鏡巖樓遺址,是明代萬歷年間兵部尚書黃嘉善的三子黃宗庠所建,周圍竹林圍繞,梯田層層,奇松怪石交相掩映,是清幽之地。在此習字賦詩,遠離官場的爾虞我詐,遠離市井的喧鬧繁雜,難怪有《鏡巖樓詩集》留世。在附近的巖石上有個大“福”字石刻。
神清宮邱處機手書“福地”石刻字
最近在考察神清宮過程中發現邱處機手跡“福地”兩字,字徑40厘米。據記載,從大嶗沿山徑而上可到神清宮,路旁石上鐫有邱處機手書“訪道山”“游仙侖”“尋真”,后二石已失,現只存“訪道山”三字。
在“訪道山”三字對面的山崖上,刻有“福地”兩字,經查,此兩字未見記載。字是最近村民淘清水泉發現的,以前被埋沒,經清理字顯現出來,好心的村民還找來紅油漆涂上。邱處機曾經在上清宮寫過“福”字,經過照片字跡判斷,是邱處機手書。該“福地”兩字屬新發現。
太清宮道山石上邱處機手書“福”字石刻
“福地”石刻在塘子觀還有清代遺存,字為楷書,字徑35厘米。塘子觀,又名餐霞觀,始建于宋代,為嶗山著名道觀。塘子觀前擁群峰,右臨雙潭,西襟翠嶺,東距碧海,可謂松石瘦奇,竹楓掩映,冬暖夏涼,別有洞天,真乃福地也。
邱處機(1148-1227)為金、元之際著名道士,金真道北七真之一。龍門派尊奉之祖師。字通密,號長春子,世稱長春真人。登州棲霞(今山東棲霞)人。曾經三次來嶗山,并命名嶗山為“鰲山”。邱處機在嶗山留詩40首全部鐫刻于摩崖石上,分布在太清宮、白龍洞、上清宮,而唯一的一首詞“青玉案”鐫刻在上清宮東北竹林的一塊渾圓石上,而在道山石上手書“福”字石刻留作紀念。
華嚴寺盤山路西,有清代石刻,落款為“雍正壬子孟冬,吳叟題”。同樣的“華峰福地”碑在華樓山靠近嶗山水庫位置發現過斷碑,有時間去考察一番。
嶗頂“雙福”石刻字
上世紀80年代嶗山開發石刻,在嶗頂刻有雙福石刻, 走上爬山棧道,隔谷相望,對面巖壁上鐫刻著兩個巨大的福字,是仿照我國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書刻就的,字勢雄健,十分醒目。為便于游客觀賞,沿途修建3處觀景平臺,分別是“望福臺”“聚福臺”“得福臺”。
南九水現代“福”字石刻
王羲之,字逸少,瑯琊臨沂人(今山東臨沂),一生潛心攻研書法,博采眾長,精研體勢,尤其擅長正書和行書,他的字為世人所推崇。據說有一年春節前,王羲之為自家寫對聯,貼在門上總是被人偷偷揭去。眼看春節到了,他急中生智,又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福無雙至”,下聯是“禍不單行”。這副對聯的字意很不吉利,就沒有被人揭走。第二天除夕日,他在每句聯語的后面各增加3個字,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日行”。這副對聯成為名句,流傳下來。
在南九水,靠近河邊的位置,前幾年疏通河道挖出一巨石,找了名家寫一“福”字,成了當地一家飯店的招牌,是現代“福”字石刻。
聲明:本文章內容屬于分享和交流不作商業用途,如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七朝石經從內容上,漢“熹平石經”刻七經,魏“正始石經”只刻二經,唐“開成石經”有十二種卻無《孟子》,北宋 “嘉祐石經”雖有《孟子》卻只有九經,“南宋石經”也只有七種,“蜀石經”雖刻成了包含《孟子》在內的儒家十三部經典,但歷時百年,補刻的《孟子》是在北宋末年完成?!扒迨洝奔浿蟪?,在中國儒學經典體系的基本格局形成后,在較為集中的時間內完成,可謂儒家經典結集完美收官之作。發布時間:2019-10-23
廣東省最大的摩崖石刻。根據錦石山“華表石”摩崖石刻的刻字記載,它刻于明萬歷七年(1579年)。?!薄叭A表石”摩崖石刻2002年被列入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還旁證了一段重要歷史。發布時間:2019-06-03
華山古稱“西岳”,位于陜西省渭南華陰市境內,為中國的“五岳”之一。華山地勢險要,多是絕崖千丈,似刀削鋸截,令人望而生畏。登上南峰絕頂,頓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其陡峭巍峨、陽剛挺拔之勢是華山之代表,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歷代文人墨客亦紛紛前來賞景游覽,吟詩作賦,留下了眾多的摩崖題刻。發布時間:2019-06-02
《熹平石經》郎蔡邕主持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經刻制工程,將儒學經典《周易》、《尚書》、《魯詩》、《儀禮》、《公羊傳》、《論語》、《春秋》刻石建于太學,隸書體,世稱《熹平石經》發布時間:2019-05-30
泰山經石峪的傳說,《暴經石》石刻,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刻石 經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宮東北,有岔路盤道相通,過漱玉橋、高山流水亭、神聆橋即至。峪中有緩坡石坪,上刻隸書《金剛經》,俗稱曬經石。高山流水亭位于斗母宮東北、經石峪西炮高嶺上發布時間:2019-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