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6-03 瀏覽次數: 打印
廣東省最大的摩崖石刻。根據錦石山“華表石”摩崖石刻的刻字記載,它刻于明萬歷七年(1579年)。?!薄叭A表石”摩崖石刻2002年被列入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還旁證了一段重要歷史。
廣東省地方志辦公室編撰、發行了《廣東之最》一書,位于德慶縣回龍鎮錦石山的“華表石”被錄入其中,被稱之為廣東省最大的摩崖石刻。根據錦石山“華表石”摩崖石刻的刻字記載,它刻于明萬歷七年(1579年)。
這處摩崖石刻距今已經437年,但是3月18日記者前去采風時看到,石刻保存得相當完整,字跡清晰可辨。據德慶縣博物館工作人員測量,該摩崖石刻“華表石”三字,每字高4.2米、寬3.3米。
這處“華表石”摩崖石刻的提款小字用楷書陰刻,每字高24厘米、21厘米,內容為:“欽差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兼兵部左侍郎,今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太倉凌云翼,欽差總督兩廣兼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御史劉堯誨。”“華表石”摩崖石刻2002年被列入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還旁證了一段重要歷史。
華表石摩崖石刻
德慶縣回龍鎮錦石山坐落在西江邊,與錦石山一江之隔的是郁南縣羅旁鎮。羅旁鎮在明代萬歷七年(1579年)前屬德慶管轄,但是由于此地曾經是瑤民暴動的“司令部”,令當時的官府很頭疼。
據肇慶史料記載,從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德慶、羅定等地的瑤民不斷暴動,曾經兩次攻克肇慶府城。
明嘉靖四十三年(15 6 4年)六月,朝廷為了方便指揮官兵鎮壓德慶等地的瑤民暴動,將兩廣總督府從廣西梧州遷到肇慶。
明萬歷四年(1576年),兩廣總督凌云翼率10萬官兵圍剿德慶羅旁等地的瑤民,并專門在瑤民區設置羅定州東安(今云?。?、西寧(今郁南)兩縣,令廣東副總兵陳璘等落籍屯田,羅旁自此從德慶分離,變為郁南縣管轄。3 年后的明萬歷七年(1 5 7 9年),接替凌云翼擔任兩廣總督的劉堯誨兩次出兵廣西,鎮壓廣西的僮民暴動。
凌云翼、劉堯誨因為鎮壓德慶、廣西的瑤民、僮民暴動有功,分別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兵部右侍郎等官職,他們自認為立下大功而想千古留名,邀請了當時的著名書法家黎民表題寫“華表石”三字,命人刻于與郁南縣羅旁山隔江對望的德慶縣錦石山。
華表石坐落在德慶縣縣城西25公里陸水河與西江匯流處。為高約二百米圓柱形巖石,西側懸崖上刻有"華表石"三個大字,每字二丈見方,為明代廣東書畫家黎民表所書,乃嶺南歷史上最大的摩崖石刻。
據宋洪邁《夷堅志》和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秦末,趙佗割據南越稱帝,漢定中原后,漢文帝派大夫陸賈出使南越。陸賈經桂嶺取道,沿西江而下,路經華表石,登山向山神許愿:若能說服趙佗歸漢,當以錦披石山,以酬山神。趙佗經陸賈曉以大義,銘感漢德,遂取消帝號,接受漢封,南北統一。后趙佗與陸賈泛舟西江,陸賈登山,取錦裹石,錦不足,遍山種上黃菊,以花代錦。自此取名錦石山、錦裹石。
華表石由來據宋洪邁《夷堅志》和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秦末,趙佗割據南越稱帝,漢定中原后,漢文帝派大夫陸賈出使南越。陸賈經桂嶺取道,沿西江而下,路經華表石,登山向山神許愿:若能說服趙佗歸漢,當以錦披石山,以酬山神。趙佗經陸賈曉以大義,銘感漢德,遂取消帝號,接受漢封,南北統一。后趙佗與陸賈泛舟西江,陸賈登山,取錦裹石,錦不足,遍山種上黃菊,以花代錦。自此取名錦石山、錦裹石。后人為紀念陸賈統一祖國功績,在山上建有陸賈祠。
華表石景觀華表石被稱為“西江奇觀”,“西江第一怪石”,是古代火山爆發時由地下噴出的巖漿凝聚而成的火山巖石山。山下林木芳菲 ,遍地怪石嶙峋,有石龕、仙人橋、五色石花、獅子石等。在西江行舟,遠望石山,下如層城,上如列屏;沿江繞山而行,其形隨時而變,一時像入睡臥佛,但見額頭;一時像打坐和尚,端莊肅穆;一時像掛單行僧,神態自若;惟妙惟肖,實乃石山一絕。
溫愛民攝↑華表石摩崖石刻
詩詞題詠歷代騷人墨客,到此題詠甚多。有錦石撐空詩云:“五嶺南來孤柱撐,陸郎到此駐云旌;神功海外無人識,萬古東西永不傾。”
華表石題刻華表石題刻刻于華表石南面的峭壁上。據《廣東新語》記載,明萬歷初年,瀧水(今羅定江)流域少數民族瑤民暴亂,經常出沒于西江羅旁水口。萬歷五年(1577),明王朝遣兩廣總督凌云翼親率大軍在羅旁一帶平定瑤亂。平息后,見羅旁對面之石山,如巨大華表直插云天。于萬歷七年(1579)時已升任南京兵部尚書的凌云翼,命人在石山南崖峭壁上刻上“華表石”三個大字及四行題款127字以紀功。
華表石摩崖石刻
“華表石”三字,楷書陰刻,每字高4.2米,寬3.3米,字距為0.7米,題款小字,楷書陰刻,每字高0.24米,寬0.21米,內容為:“欽差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道帶管鹽法兼巡撫廣東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今升南京兵部尚書太倉凌云翼;欽差總督兩廣口口兼理糧道帶管鹽法兼巡撫廣東地方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臨武劉堯誨;巡按廣東監察御史內江龔懋賢;巡按廣東監察御史當涂梅淳。萬歷七年已卯季冬吉日題。”
據《廣東新語》及清光緒《德慶州志》記載,華表石題刻為黎民表所書。黎民表(1515—1581),字惟敬,自號瑤石山人,廣東從化人,明嘉靖舉人,授翰林孔目。明萬歷中官至河南布政使司參議。工畫,尤擅書法,其詩與梁有譽、歐大任齊名。
華表石題刻,是明萬歷七年(1579),時任兵部尚書的凌云翼因帶兵在西江羅旁水口平定瑤亂,想留名千古而命人所刻,對研究當時瑤民動亂事件及其失敗后被迫遷徙他鄉的歷史有一定價值。黎民表為當時廣東著名書畫家,其題刻在省內少見。題刻每字高4.2米,寬3.3米,據省方志辦編《廣東之最》稱,為廣東古代最大的摩崖石刻.
華表石摩崖石刻↑
聲明:本文章內容屬于分享和交流不作商業用途,如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華山古稱“西岳”,位于陜西省渭南華陰市境內,為中國的“五岳”之一。華山地勢險要,多是絕崖千丈,似刀削鋸截,令人望而生畏。登上南峰絕頂,頓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其陡峭巍峨、陽剛挺拔之勢是華山之代表,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歷代文人墨客亦紛紛前來賞景游覽,吟詩作賦,留下了眾多的摩崖題刻。發布時間:2019-06-02
《高山流水亭記》摩崖石刻于明隆慶六年(公元l572年)。銘文刻在經石峪西側崖壁上。崖壁高5米,寬8.7米,稍加磨礱。銘文32行,滿行15字,約450個刻字內容,字徑15厘米,正書??剔o雅麗,意境契合,書法渾厚古樸,與經字相映成趣,為明刻中之佳作??剔o旁原有“高山流水亭”一座,為保護經字,1965年將亭址改為河道,遂移亭于原址西南約50米處。銘文保存尚好,無一殘缺。發布時間:2019-05-28
虎丘景區管理處全面啟動摩崖石刻清潔工作,對主景區內40多方摩崖石刻進行填色,使原本被風化磨泐的摩崖石刻變得鮮亮醒目,讓古文化遺存更好地展現在游客眼前。發布時間:2017-11-15
泰山的石刻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以源遠流長、品味高著稱于世,是研究歷史和書法鐫刻藝術的寶貴資料?! 氖痰哪甏?,自秦至今,代代相繼,各有佳作,前后延續達2200多年。從石刻的品味看,有的為帝王親制,有的出自重臣或名流之手,大都文辭優美,書體高雅,制作精巧,基本體現了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面貌。發布時間:201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