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1-09 瀏覽次數: 打印
偶游武夷,留下最深的除了美景就是石刻!這些石刻看著已經很多年了,但是看著這些作品依舊神采飛揚,像這樣的摩崖石刻原生態的作品刻越來越少了。武夷山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基地。大量的摩崖石刻隨處可見,據說,竟有500余處之多。
偶游武夷,留下最深的除了美景就是石刻!
這些石刻看著已經很多年了,但是看著這些作品依舊神采飛揚,像這樣的摩崖石刻原生態的作品刻越來越少了。
特色
武夷山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基地。武夷山風景區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歷代遺留下來的大量的摩崖石刻隨處可見,據說,竟有500余處之多。這是其他自然風景區所沒有的。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石刻?因為這里以其優美的自然風景吸引了歷代的文人學者從事文化活動與學術創作。因此,這些摩崖石刻不僅點綴了武夷山的美麗如畫的風景,而且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極其豐富多彩而又深邃博大的思想內容,它賦予武夷山以獨特的精神風貌、人文價值。大自然賜予了武夷山獨特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吸引了歷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將在山中或游覽、或隱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繼,你來我往。
學術價值
武夷山作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文化意蘊,而這一切都能通過鐫刻于碧水丹山之間的摩崖石刻得以生動、形象、直觀的體現。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研究武夷山摩崖石刻豐富的文化內涵,正確的解讀方法非常重要。而正確的解讀方法又是建立在對摩崖石刻基本特征的整體把握之上。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對武夷文化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特點有一個全面而系統的了解。其次還要深入山中,對摩崖石刻作一番切實的考察和切身的感悟。在整體上把握武夷山摩崖石刻基本特征的基礎上,確立一套科學的解讀方法。
“帝王文化”既非研究帝王駕馭群臣的權術,亦非研究帝王開疆拓土的韜略,更非研究帝王治國安邦的治術,而是研究歷代帝王對武夷文化的推崇和利用,極大地推動了武夷文化的發展。如“朱子理學”被確定為官方意識形態后,對中國封建社會后半期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的深刻影響,儒學因此而贏得了更大的發展,武夷山也因此而成為“道南理窟”。再如武夷山道教神仙武夷君,自從被漢代帝王列入朝廷郊祀后,歷代沿襲不絕。明代以后,每年中秋,地方官吏進山祭祀,亦延為傳統。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武夷山道教的發展,武夷山也因此而被譽為“洞天仙府”。再如武夷山佛教的代表人物扣冰古佛,在歷史上曾被閩王王延鈞禮為王師。清初的鐵華上人也曾貴為帝師,入京為康熙大帝說法??郾欧?、馬祖道一禪師、道謙禪師等在宋釋普濟撰著的記載佛法傳授譜系的《五燈會元》里都有其長篇傳記,其他高僧大德也多蒙帝王敕封賜匾。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武夷山佛教的發展,武夷山也因此贏得了“佛國僧鄉”和佛教“華胄八名山”之一的重要地位。
“歷史文化”亦非按照時間順序,對武夷山的歷史文化進行系統研究,而是從摩崖石刻解讀的歷史背景出發,對石刻作者和涉及的重要歷史人物的生平經歷、人格個性、人生遭際、政治功績、學術思想等進行史海鉤沉式的研究,這無疑有助于對摩崖石刻內涵的理解。
文物保護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重要監測項目,武夷山景區管委會專門設立了“世界遺產監測中心”,常年對包括摩崖石刻在內的文化遺產跟蹤監測和保護。但是,由于各方面的技術問題,仍是見效甚微。
2010年,武夷山景區管委會對武夷山摩崖石刻監測、保護工作作了專門立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中國官員專門對此進行了論證考察,并將此列為保護專項和提供保護經費的支持。
根據立項,景區管委會與上海同濟大學歷史建筑保護技術實驗室合作,由德國留學博士戴士炳教授主持實施,利用現代高新技術對武夷山摩崖石刻開展了系統的保護工程。該項保護主要是建立武夷山摩崖石刻保護信息系統,開發石刻保護信息系統的軟件,建立專項數字信息庫;對全山摩崖石刻三維激光掃描,進行專業高分辯率微距攝影,為今后管理保護中提供較準確的風化變化的依據;采集GPS衛星定位數據,為所有摩崖石刻的位置準確定位,便于科學保護;輸入所有石刻的其他歷史資料,便于做好武夷文化的研究。
同時,對于摩崖石刻字面涂料進行科學研究,通過研究和實驗確定一種對石質風化小,附著力強,色彩鮮亮的可靠涂料,以保證摩崖石刻成為較美的文化景觀。
鐫刻在嶧山上的“鰲”字由我國著名書法家楊萱庭先生用長2.9米、重達40公斤的特制毛筆書寫而成。此字鐫刻于嶧山五華峰東約0.5公里處神雀臺球塊巨大石壁(原名無字碑)之上,其左下有丹書跋文:“鄒魯嶧山,岱南奇觀。發布時間:2017-11-08
千百年來,封建帝王在泰山祭祀,僧人道士在泰山誦經修行,善男信女在泰山燒香許愿,名人雅士在泰山題字賦詩作畫刻石,給泰山留下了眾多的人文遺跡,使泰山名揚天下,因此有“泰山歸來不看岳”之說。發布時間:2017-11-03
泰山的石刻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以源遠流長、品味高著稱于世,是研究歷史和書法鐫刻藝術的寶貴資料?! 氖痰哪甏?,自秦至今,代代相繼,各有佳作,前后延續達2200多年。從石刻的品味看,有的為帝王親制,有的出自重臣或名流之手,大都文辭優美,書體高雅,制作精巧,基本體現了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面貌。發布時間:2017-11-01
千年古剎,悠悠傳承,自然會引來名人騷客,或吟詩作賦,或提筆吟聯,留下了斑斑歷史遺跡。雖經朝代變遷,風雨洗禮,一些有名的題刻還是得以保存下來,相信這不過是十之一二,至少也給金山寺平添了古風遺跡。發布時間:201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