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1-08 瀏覽次數: 打印
鐫刻在嶧山上的“鰲”字由我國著名書法家楊萱庭先生用長2.9米、重達40公斤的特制毛筆書寫而成。此字鐫刻于嶧山五華峰東約0.5公里處神雀臺球塊巨大石壁(原名無字碑)之上,其左下有丹書跋文:“鄒魯嶧山,岱南奇觀。
嶧山石刻
鐫刻在嶧山上的“鰲”字由我國著名書法家楊萱庭先生用長2.9米、重達40公斤的特制毛筆書寫而成。此字鐫刻于嶧山五華峰東約0.5公里處神雀臺球塊巨大石壁(原名無字碑)之上,其左下有丹書跋文:“鄒魯嶧山,岱南奇觀。美奪五岳,秀麗贊元。帝王騷客,幸會于斯。古今共贊,以鰲記之。”鄒魯嶧山集泰山之雄、華山之險與黃山之秀于一身,玲瓏剔透又雄偉壯觀,實無愧于“獨立鰲頭第一奇山”之美名。為將這個“鰲”字毫不走樣地鐫刻在高20余米、寬17米的巨大壁石上,30余名工匠先事臨摹,然后分層作業,共用紅色油漆125公斤,鑿字耗用釬鋼1噸,鑿下的石渣有25立方米,歷時4個月方始鐫成。“鰲”字為陰字陽刻,筆畫高凸于石壁之上,空間凹下達25厘米,形神俱佳,立體感極強。這個寫刻而成的“鰲”字高達15米,寬8米,平均筆畫寬度為1.5米,為當今世界上較大的石刻漢字之一,在嶧山東南方向12.5公里內清晰可見。當游人駐足神雀臺下,仰視碩大無比的“鰲”字時,更覺嶧山之奇美,因而由衷贊嘆人工之巧妙,天地之高遠。
丹書跋文:“鄒魯嶧山,岱南奇觀。美奪五岳,秀麗贊元。帝王騷客,幸會于斯。古今共贊,以鰲記之。”
“鰲”字高達15米,寬8米,平均筆畫寬度為1.5米。遠處是丹丸峰。
"妖精洞"西側烏龍石上,刻面豎高約4.0米,寬約2.65米,面積約為10.6平方米。有經文七行,十四字,字徑約20-30厘米,內容為《文殊般若經》。經文前有題名一行,十一字。由于刻石下部風化剝落,少量經文已殘毀??逃诒饼R武平年間(570-576年)。
斷機石
孟軻小時候上學并不是非常用功,也和一般恩人一樣貪玩,偷懶,偶爾還逃學。有一天他感到學習太厭倦了,從學堂溜回家。孟母當時正在織布,她一看兒子的神情,就知道還沒有下課。于是她一改往日慈愛的表情,嚴厲地問兒子“”,孟子支支吾吾。他是個孝順的孩子,不敢讓母親生氣。孟母轉身到織布機旁邊,把織布機上的梭子折斷了。梭子斷了就沒有辦法再織布了,孟軻見了跪在地上求母親不要生氣,母親說“你學習知識,就象我織布一樣,一根根絲線積累起來才能織成一寸,一寸一寸地織才能織成一尺,好多尺湊在一起才能織成布匹,才能為人所用,成為有用之才,你學知識,道理也是一樣的,必須天天積累,不分晝夜,才能長進,你現在放棄了,就前功盡棄了。我折斷織布用的梭子就象你放棄學業一樣,都是十分可惜的”孟軻聽了?;腥淮笪?,滿面羞愧“我記住你的話了,我一定要發憤讀書,不辜負你的諄諄教導,以后光大門楣”。從此孟軻不再懈怠,非常勤奮,終于成為大學問家。
晉代石刻
、
丹丸峰上
遙望丹丸峰
歷史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東行郡縣,上鄒繹山,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原秦嶧山篆碑,立于嶧山書門。唐《封演聞見記》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嶧山時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邇,碑雖倒,慕名前來摹拓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仍絡繹不絕。當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來,便聚薪碑下,將其焚毀,從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嘆惜秦碑被毀,便將流傳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棗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句。宋代淳化四年(993年)鄭文寶以南唐徐鉉摹本重刻于長安(今存西安碑林),稱長安本,其后全國據此翻刻9種之多。今存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嶧山刻石》、《鄒縣志·古跡卷》記載甚詳:“宋元祐八年(1093年),鄒令張文仲于北海王君向獲李斯小篆,刻諸廳嶧陰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縣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嘆是碑殘缺,恐致泯絕,乃命工礱石纂刻于其側。”
相關著作
《嶧山刻石》,亦稱《嶧山石刻》 、《嶧山碑》、《嶧山銘》,古嶧山也作繹山、東山,故也有文獻稱為《繹山刻石》、 《繹山石刻》 、《繹山碑》 、《繹山銘》者。原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立,傳為秦相李斯所書。
原秦嶧山篆碑,正面、左側面鐫刻頌揚秦始皇功績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詔書,立于嶧山書門。唐《封演聞見記》云:此碑后被拓跋燾登嶧山時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邇,碑雖倒,慕名前來摹拓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仍絡繹不絕。
當地官民因常疲于送往迎來,便聚薪碑下,將其焚毀,從此殘損不堪,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嘆惜秦碑被毀,又將流傳于世的拓片摹刻于棗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句。
聲明:本文章內容屬于分享和交流不作商業用途,如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千百年來,封建帝王在泰山祭祀,僧人道士在泰山誦經修行,善男信女在泰山燒香許愿,名人雅士在泰山題字賦詩作畫刻石,給泰山留下了眾多的人文遺跡,使泰山名揚天下,因此有“泰山歸來不看岳”之說。發布時間:2017-11-03
泰山的石刻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以源遠流長、品味高著稱于世,是研究歷史和書法鐫刻藝術的寶貴資料?! 氖痰哪甏?,自秦至今,代代相繼,各有佳作,前后延續達2200多年。從石刻的品味看,有的為帝王親制,有的出自重臣或名流之手,大都文辭優美,書體高雅,制作精巧,基本體現了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面貌。發布時間:2017-11-01
千年古剎,悠悠傳承,自然會引來名人騷客,或吟詩作賦,或提筆吟聯,留下了斑斑歷史遺跡。雖經朝代變遷,風雨洗禮,一些有名的題刻還是得以保存下來,相信這不過是十之一二,至少也給金山寺平添了古風遺跡。發布時間:2017-10-29
臥龍山飛翼樓下北坡,有“唐宋名人摩崖題刻處”,該處摩崖中,一是唐人開山題字:“貞元已巳歲十一月九日開山”,共12字??钾懺迥?,即公元789 年。宋代楊杰等人的題名是:“后三百年元 戊辰楊杰、張詢、朱鞏、戚守道登臥龍山”,共21字。發布時間:201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