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9-05 來源:河南博物院 作者:佚名 瀏覽次數: 打印
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此時,人文蔚起,書學稱盛,立碑之風大興,傳世漢隸碑刻精品甚多。經過魏晉南北朝,在隸變楷的文字發展過程中,隸書的形狀在各個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漢隸、魏隸、晉隸、唐隸異彩紛呈,各有千秋,在石刻上跳動著不同的韻律。
隸書是我國文字形體與書法演變的重要階段,上繼周秦,下啟魏晉,是篆字的變體,亦為楷書的前身。隸書減少了小篆的筆劃,化篆的曲線為直線,削繁就簡,變圓為方,變連為斷,變多點為一劃,“隸變”決定了漢字發展史的方向,是文字由繁趨簡、發展演變的必然趨勢。隸書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此時,人文蔚起,書學稱盛,立碑之風大興,傳世漢隸碑刻精品甚多。經過魏晉南北朝,在隸變楷的文字發展過程中,隸書的形狀在各個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漢隸、魏隸、晉隸、唐隸異彩紛呈,各有千秋,在石刻上跳動著不同的韻律。
東漢是隸書的鼎盛時期?!俄n仁銘》、《甘陵相尚府君碑》(圖五)、《肥致碑》皆為漢隸代表之作。漢隸強調橫和捺的裝飾作用,從而形成了波勢和折尾,顯得舒展多姿,氣象外耀。和篆書相比,變篆書的圓轉為方折,把弧線拉直,增加了筆的停頓,從而使筆劃有了粗細巧拙的變化;漢隸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其形狀取勢為扁方橫勢,布列均勻平整,給人以高古典雅的神韻。此時出現了第一位書法理論家蔡邕,他以標準漢隸刻寫《熹平石經》(圖六),以為楷模。
圖五 東漢《甘陵相尚博碑》拓片局部
圖六 東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石拓片局部
從三國到西晉,隸書仍是官方通行的書體,當時的碑刻大都用隸書寫成。曹魏時期著名的開國兩大碑刻《上尊號奏碑》(圖七)、《受禪表》雖為隸法,但字形和漢隸很不相同。隸書漸取方折的筆勢而顯得險絕奇偉、挺拔勁健,有人評其書法:下筆如折刀頭,風骨凌歷。斬釘截鐵。使隸法為之一變,后世稱之為“黃初體”或“魏隸”,是漢隸的第一次演變,為六朝真書之祖。
圖七 三國魏《上尊號奏碑》拓片局部
西晉碑刻墓志皆為隸書,承襲魏隸,在書寫上幾無區別。書體嚴謹端莊,氣象雍容,字體的間架結構和用筆方法切近,風格相同。與漢隸相比,加強了方折頓挫。橫畫為方整的“折刀頭”,撇筆收筆出方棱角;左右對稱的兩豎不再垂直而是分張外拓;右鉤不再是又長又重的彎鉤而是短小平挑接近楷法。盡管各志體有方扁,筆有肥瘦,技有粗精,但皆具有上述特征。這些墓志皆出土于漢魏洛陽和偃師,具有顯著的時代和地方特色,有學者稱為“西晉洛陽體”。如《三臨辟雍碑》(圖八)、《徐義墓志》(圖九)等書體工整,自然天成。有尚韻之美,近人馬宗霍在《書林藻鑒》中說:“晉之書,亦猶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尚也。”
圖八 晉《三臨辟雍碑》拓片局部
圖九 晉《徐義墓志》拓片局部
北魏出現的魏碑體是向楷書的過渡階段。但在北魏后期及東魏、北齊至隋代的書法出現了一個短暫的復古現象,即隸書又重新流行。尤其是在東魏、北齊的統治中心鄴都范圍內出土的墓志幾乎皆為隸體,風格劃一,如北齊竇泰(圖十)、婁黑女、石信墓志等,說明北朝在楷書過渡之中的不穩定性,楷書的基本形式和法度尚不完備。
圖十 北齊《竇泰墓志》拓片局部
隋代隸書墓志在隋志中占有很大比例。據統計,在《隋唐五代墓志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隋朝280余方墓志中,隸書墓志占有70余方,占隋墓志總數的四分之一。在楷書興盛時期,出現如此多的隸書墓志,是北朝后期文字復古的延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楷書的正常發展 [2] 。此時篆、隸楷書中往往夾雜著一些隸書的筆法,還出現了以楷體為主,篆隸雜糅的混合體,其結果是既無古法又少新意。如隋爾朱端、關明、馬?、任軌墓志皆為隸書之作,其中關明墓志(圖十一),隸法基本純正,志文規矩整齊,筆筆認真,字字端正,但隸書中間雜楷體,對隸書傳統的理解尚嫌膚淺。爾朱端墓志(圖十二)隸法比較純正,線條瘦勁,筆法熟練,雖間有楷書寫法但并不突出,是為隋代隸書中的佼佼者。
圖十一 隋《關明墓志 》拓片局部 圖十二 隋《爾朱端墓志》拓片局部
初唐出土墓志,隸楷混雜,繼續承北朝至隋文字復古的余波。如關道愛(圖十三)、屈突通墓志等。
圖十三 唐《關道愛墓志》拓片局部
由于唐玄宗喜愛八分書,盛唐后涌現出隸書的高潮。唐玄宗存世的隸書碑刻以《紀泰山銘》和《石臺孝經》為世人皆知?!都o泰山銘》刻于唐開元十三年,唐玄宗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時,曾在大觀峰下鑿出巨大的摩崖石碑,俗稱“唐摩崖”,玄宗親書八分字體鑿刻于石崖之上,其書渾厚蒼勁,“若鸞鳳翔于云煙之表”(圖十四) ?!妒_孝經》(圖十五)碑文是唐玄宗以隸書御筆書寫文帝孔子所撰《孝經》并作注;由唐肅宗題寫碑額,三帝行文,昭示后人,是西安碑林國寶級文物,碑石堅細,至今仍光瑩如漆。李隆基因此也成為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帝王書家之一。
圖十四 李隆基書《泰山銘》拓片局部
圖十五 李隆基書《石臺孝經》拓片局部
此時墓志出土隸書作品佳作云集。如河南博物院藏《張庭?墓志》(圖十六),徐浩之子徐珙書崔?甫、崔沔、崔皚、王媛等家族墓志,張若芬書張休光墓志等等,皆為唐代隸書佳作。
圖十六 唐《張庭?墓志》拓片局部
唐代隸書稱為唐隸,與漢隸同為隸書,但是不同的時代其風格迥然不同。漢代人是以篆作隸,天然的具有古樸之趣。而唐人以楷法作隸,與漢隸相比,失去了渾樸蒼勁的風骨,但卻整齊、規范,別有一種特殊的韻味。此時的隸書法度嚴謹,除點畫沿用漢隸筆法圓潤而頓挫外,將漢隸中的篆味去掉,以楷入隸,結體加高,成為唐隸特有的風貌。
宋代蘇、黃、米、蔡行草溢揚,不拘法度,追求意趣,占據宋代書法的主流。故此隸書至宋,問津者極少,隸書的冷落,使隸體藝術本身亦更為凝滯僵化。此時亦有獨出心裁,卓爾不群的隸書碑志傳世。如司馬光所書《王尚恭墓志》(圖十七)是宋代隸書佳作。
圖十七 宋《王尚恭墓志》拓片局部
李陽冰篆書的崔?甫墓志蓋是唐代墓志中的一大亮點。篆法中廢千余年后,到唐代李陽冰出,始行改觀,他的真跡篆書《崔?甫墓志蓋》“運筆如蠶吐絲,骨力如綿裹鐵”。他的篆書是直接取法秦代李斯,他也自詡為“(李)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可見他對小篆的研究是頗有功夫的。因此唐李陽冰被譽為繼“小篆之祖”李斯之后的第一能手。宋代朱長文在《續書斷》中把他與張旭、顏真卿并列歸于神品。在唐時顏真卿所書的碑刻,李陽冰多題其額,欲成聯壁之美。觀其書法風貌,確是從《泰山刻石》、《嶧山碑》諸碑中而來。
李陽冰篆書留傳的碑刻多為宋代重刻,如現存西安碑林唐大歷二年(767年)《三墳記》(圖十八)和唐大歷二年(767年)《棲先塋記》等。其中《三墳記碑》承李斯《嶧山碑》玉筋筆法,以瘦勁取勝,結體縱勢而修長,線條遒勁,筆畫從頭至尾粗細一致,婉曲翩然。為李陽冰代表作,清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云:“篆書自秦、漢以后,推李陽冰為第一手。今觀《三墳記》,運筆命格,矩法森森,誠不易及。”
圖十八 李陽冰《三墳記》局部
崔?甫墓志是河南博物院保存完好的、僅有的一方唐代宰相級別的墓志,不僅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獻價值,也是難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從志文隸體到志蓋篆書,皆有特色。尤其是墓志蓋雖只有12個大字,但李陽冰的傳世作品多是宋人重刻,已經不能完整保存其點劃的美感,此為李陽冰篆書原刻,完好如新,絲毫未損,實乃鳳毛麟角,極其珍貴難得。
聲明:本文章內容屬于分享和交流不作商業用途,如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閩清縣文物部門對民國版《閩清縣志》金石卷中記載的摩崖石刻逐一進行了尋找調查。志書上記述的摩崖石刻許多都還健在,有的雖然經歷了近千年的風雨滄桑依然保存較好。新發現了一些具有一定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摩崖石刻。從而豐富了我縣摩崖石刻的內涵。迄今為止,閩清縣共發現摩崖石刻23處
發布時間:2016-10-27
《西狹頌》與陜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郙閣頌》同列為漢代書法“三頌”。碑帖是碑刻的拓片,現在保留下來的漢代碑刻原石寥寥無幾,鳳毛麟角,而《西狹頌》就是其中之一,是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它刻在一塊崖體凹進,表面平整的石壁上,寬340厘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額,正文陰刻20行,385字。每字約4厘米見方。發布時間:2015-01-22
黃永年師《碑刻學》講堂側記 曹旅寧整理我聽黃永年先生講《碑刻學》,是就讀研究生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具體時間是1986年3月――6月間,地點在陜西師大西門新建的E字型教學大樓的三樓,究竟是幾號教室,時間過發布時間:2013-08-21
古代碑刻中的奇葩“鎮館之寶”《開封府題名記》碑。
在開封博物館北碑廊,默然矗立著一方巨碑,歷經千年風雨滄桑,它魁偉黑亮的身軀上已有剝蝕和劃痕,卻透出一股凝重軒昂之氣,有如不怒自威的包公,使人敬而仰視。它就是博物館的“第一鎮館之寶”——《開封府題名記》碑。發布時間:2013-07-17
1 桂林的歷史文化也有很多,有原古人類的遺址--寶積山原始人,宋代的城墻遺址,桂林的宗教文化等等。其中桂林的碑刻和石刻是最多的。 鐵封山石刻在桂林市東鎮路北側的鐵風封山上。想存摩崖石刻6件。發布時間:201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