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6-14 瀏覽次數: 打印
刻工又稱“鐫手”、“雕字”、“刊字”、“雕印人”、“匠人”等等,是雕刻書版的工匠手。不少古籍,在每版的中縫下方(即下書口)都記有刻工的名字。這些名字,對一般圖書來說,當初可能是為了計酬所留,同時也便于主事者追究責任;對特殊的圖書,如佛經、佛像等來說,可能是為了積功德,故大都留下了刊刻匠人的名字。
刻工又稱“鐫手”、“雕字”、“刊字”、“雕印人”、“匠人”等等,是雕刻書版的工匠手。不少古籍,在每版的中縫下方(即下書口)都記有刻工的名字。這些名字,對一般圖書來說,當初可能是為了計酬所留,同時也便于主事者追究責任;對特殊的圖書,如佛經、佛像等來說,可能是為了積功德,故大都留下了刊刻匠人的名字。這些名字雖然都很簡單,但是,因為一個人的技藝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再參以記名,就很容易區別;同時,一個人的藝齡,如果從二十歲開始計算的話,一般的大約不會超過五十年,或者說,大體應在四十年左右。這樣,我們憑藉刻工這兩方面的因素,就不難從已知刊刻年代的古籍的刻工,推論出不明刊刻年代的古籍的大體刊刻時間。這對辨別偽本亦大有益處。
雕版刻工
如商務印書館所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其中所收《南史》,題為元大德間刊本,但據著名學者王重民先生考,“乃其刻工十八九同于明初所刻《北史》”(見《中國善本書提要》),可證此書并非元刻本,更非元大德年間刻本。北京圖書館藏有另一部《南史》殘存二十六卷,即《本紀》四至七、《列傳》一至五、二十八至三十、三十四至四十四、五十八至六十。王重民先生說:(此本)下書口記刻工,大都為朱敬之、徐進卿、何甫三數人所刻。敬之或署朱茍,或單署敬字(草書似秀字);進卿單署徐字,徐又省作余;何甫或署何,或署甫,何又省作可。又有張(或作弓)、楊(或作木易)、翁、董、章、鄭、陳、方、于、洪、良等單字,與明初補版署雙名者,其風格迥乎不同……(《中國善本書提要。史部。紀傳類》)
可證這個本子是“真為元刻元印”。(同上)看得出,這里考訂的依據主要就是刻工??坦さ闹匾梢娨话?。
就目前而論,我國可考的最早刻工是雷延美,他曾于后晉開運四年(公元947年),為曹元忠雕刻觀世菩薩像,此像上圖下文,末署“匠人雷延美”。原物出敦煌,可惜已被法人伯希和竊走。
由于后世所存宋版書大都是南宋刻本,故關于北宋的刻工所知寥寥,而南宋刻工所知較多。據日本學者長澤規矩也據日藏宋版書一百三十種統計,計有刻工一千七百人,除去只署姓,或只署名而無姓者,共一千三百人。我國學者張秀民先生,致力于我國古代出版史的研究,于一九八九年,出版了《中國印刷史》這部巨著。他說:“筆者據北京圖書館所藏宋本三百五十五種,及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寧波天一閣所藏宋本數十種,又找出約七百人,其中大部分可補長澤氏之不足。因宋本蝴蝶裝,許多姓名被黏在板心內,不易看出,所以數字不全。若加入《磧砂藏》中刻經人孫仁等四百二十三人,宋刻工總數可考者近三千人,只存十一于千百而已”。(見《中國印刷史。第三章》)
臨寫碑帖,人們記住的都是誰寫的字,估計多數人不會注意碑上的字是誰刻的。其實碑帖的優劣,除了書寫之外,刻碑手藝的高低起關鍵作用??套止そ吃谥袊幕瘋鞑サ臍v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且不說甲骨刻文的重要性,在印刷術發明之前,就漢唐以來的石經和大量碑石,哪個能離開刻字工匠呢?發布時間:2017-11-16
石藝張承接過不少的摩崖石刻、山體石刻刻字工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武當山索道對面的,《第一山》刻字和鄖西天河地圖摩崖石刻。下面寫一些關于我們在摩崖石刻山體石刻刻字施工中經驗: 一需要對制作摩崖石刻的懸崖山發布時間:201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