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6-15 瀏覽次數: 打印
太湖石,關于太湖石產地,綜上所述各地不同產地的太湖石,筆者認為這種具有玲瓏剔透、千姿百態的碳酸鹽巖石都可以統稱為“太湖石”。
太湖石分有水石和干石兩種:
水石是在河湖中經水波蕩滌,歷久侵蝕而緩慢形成的;干石則是地質時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
太湖石屬于石灰巖。相對而言,石灰巖容易受到外來力量的侵蝕,比如長期經受波浪的沖擊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蝕,軟松的石質容易風化,比較堅硬的地方保存下來,這樣在漫長歲月里,太湖石逐步在大自然條件下精雕細琢,逐漸形成了曲折圓潤的形態。
一提起太湖石,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在我國各地眾多的名勝古跡中均能見到它們的身影,或玲瓏孤立,或相疊成山。但是,你知道太湖石產自哪里嗎?
對于這個問題,很多朋友可能會覺得可笑:太湖石,顧名思義,當然是因產于太湖地區而得名的。學識淵博者甚至能夠引經據典加以佐證,如唐吳融《太湖石歌》曰:“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能識”;宋代《云林石譜》言:“平江府太湖石產洞庭水中”;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太湖石志》中說:太湖石“石出西洞庭,多因波濤、激嚙而為嵌空”;《明一統志》也稱:“蘇州府洞庭山在府城西一百三十里中,出太湖石。以水中生為貴,形嵌空,性溫潤,扣之鏘然。在山上者枯而不潤”。
沒錯,這些著錄所載,應是對太湖石產于太湖的基本定義。然而,這只能算是太湖石的狹義概念。從廣義來說,凡主要成分為石灰巖且符合傳統賞石標注的石種都被認為是“太湖石”。在賞石界早就有“南太湖石”與“北太湖石”之分。從這個定義上來說,太湖石的產地就要多得多。接下來,就隨筆者一起去了解一下。
江蘇太湖石
江蘇太湖石指江蘇太湖產的石頭,多窟窿和褶皺紋理,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常用的石料,或單獨擺設,或疊為假山,點綴園林庭院等人文景觀。太湖石為我國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英石、太湖石、靈璧石、昆石),因產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產于環繞太湖的蘇州洞庭西山、宜興一帶的石灰巖,其中以黿山和禹期山最為著名。
太湖石原產蘇洞庭山太湖邊,由于長年水浪沖擊,產生許多窩孔、穿孔、道孔,形狀奇特竣削,自古受造園家青睞。太湖石有三種:白太湖石、青黑太湖石、青灰色太湖石。
江蘇太湖石↑
浙江太湖石
浙江太湖石是指產于環繞太湖的湖州、長興一帶的石灰巖,其中以長興所產最為有名。目前浙江太湖石由石炭系黃龍組與船山組、二迭系棲霞組、二迭系長興組、三迭系青龍群等碳酸鹽巖形成。分布于煤山盆地四周、白峴鄉等地??偯娣e可達77平方公里以上,可供開采量約7000萬噸。浙江太湖石是指占太湖面積10%的浙江所產,具有“透、瘦、漏、皺”的特點,是中國傳統園林中建園、造景、綠化、美化環境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因產于太湖而得名。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古代地質造地運動遺留下了豐富的石材。浙江太湖石是指產于環繞太湖的湖州、長興一帶的石灰巖,其中以長興所產最為有名。
浙江太湖石
山東太湖石
臨朐太湖石,產自山東臨朐境內。該石因地殼發生變動而半暴露于陸面,在地表以下挖出的石頭上浮有海藻類化石,極其珍貴。其石色灰白,豐潤光潔,質堅而脆,叩之有聲,形態各異。
五井太湖石 五井太湖石主要分布在臨朐縣五井鎮政府駐地以南的山地丘陵中,以蓮花山為中心,沿冶(源)五(井)路兩側的地區開發較多。從冶五路西頭開始綿延約2公里的山路兩側的山坡上布滿了高、矮、胖、瘦、大、小各異,姿態萬千的太湖石,形成了一個著名的“石林”。
費縣太湖石,產自山東臨沂的費縣。此地為沉積巖,由于地下巖溶地貌發育良好,有大量地下蓄水和潛流存在,這些潛長年累月不斷對石灰層沖擊切割,加上土壤中有機酸、無機酸的酸蝕作用,巖體被切割成塊,巖塊由大變小,表面由銳變鈍,其薄弱環節則被溶穿形成洞穴彈窩。
北京太湖石
房山太湖石,又稱北太湖石,產自北京房山區周口店地區。該石外形大體上與南方太湖石相似,但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與南方太湖石外觀的輕巧玲瓏有所不同。其次它的質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韌性,且扣之無共鳴聲,多密集得小孔而少有大洞,體態嶙峋透漏,一般用于修筑疊石假山?,F置放于頤和園樂壽堂對面的那塊著名的敗家石便是產自房山的北太湖石。
房山太湖石,也稱北太湖石,產于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地區。該石為石灰巖,形狀大體和南方太湖石相似,具有太湖石的渦、溝、環、洞的變化。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扣之無共鳴聲,多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體態麟峋透露,質地堅硬,一般用作修筑疊石假山。房山太湖石,大部分埋在土層里,因紅色山土的作用,新開采的多呈土紅色、橘紅色、土黃色,日久后表面帶些灰黑色。質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韌性。外觀比較沉實,渾厚雄壯,和南方太湖石外觀的輕巧、清秀、玲瓏有明顯區別。
房山太湖石
北京房山太湖石
湖北太湖石
荊山太湖石,產自秦嶺余脈荊山山脈內。該石質地稍脆,輪廓凹凸不平,盤古蒼勁,變化多端。多體形較大,一般達2-3米,也有小巧玲瓏者,約在0.3米左右。造型千姿百態,叩之有聲。
貴州太湖石
黔太湖石,產自貴州境內。石質和成因與其他太湖石相似,具備瘦、皺、漏、透的特點,百洞千壑,峰巒疊嶂。石質硬度在4.5-5.5度間,色澤以白色、灰色、青灰、黑色等為主,白色與灰色最多。
河北太湖石
西同龍太湖石,產自河北保定唐縣一帶。因唐縣屬于唐堯文化,故在唐縣的太湖石又被尊稱為“唐堯奇石”。業內人士對此地太湖石的評價:具有極高的觀賞、使用、收藏價值,是文明生態建設、園林古建、裝飾襯托不可多得的上等石材佳品。
河北保定唐縣一代的太湖石,鬼斧神工、獨具神韻,重者可達數噸、輕者垂手可提,是天然的藝術珍品,有的像蛟龍出海,有的似鳳凰展翅,有的是猛虎嘯山,有的如駿馬騰飛……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唐堯奇石質地堅硬、色澤艷麗可與靈璧石媲美,神韻恢弘可與太湖石爭雄,集四大奇石之特點于一體。唐堯奇石具瘦、透、漏、皺、丑、絕六奇。
西同龍太湖石(假山石)
河北保定唐縣一代的太湖石,因唐縣屬于唐堯文化,故在唐縣的太湖石又被尊稱為“唐堯奇石”。西同龍一帶位于太行山腹地,而且唐堯奇石尤以西同龍假山石基地分布較為集中。業內人士評價:具有極高的觀賞、使用、收藏價值,是文明生態建設、園林古建、裝飾襯托不可多得的上等石材佳品。
河南太湖石
安陽太湖石,產在安陽龍安區馬投澗鄉轄內牛家窯、墳凹、高白塔、土洞、馮家橋等村落間一個地帶。其特色非常鮮明,色彩淺黃透白,質地細膩堅硬,手感溫潤,扣之聲音清脆,造型多變,大小圓孔剔透,給人以親和的感覺。
馬鐙太湖石,產自河南南陽淅川縣馬鐙鎮楊營村一帶。該石是石灰巖在酸性紅壤的覆蓋下侵蝕形成的,分布于馬鐙鎮七個山頭的地表和地下,埋藏很淺。其顏色青黑,外形千姿百態,具有皺、瘦、漏、透之特點,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是點綴園林、庭院的佳石,亦可堆砌假山或制作盆景。
云南太湖石
富源類太湖石,產自云南曲靖富源縣,由于云貴高原極為相似的地貌,這里也出產類太湖石。富源類太湖石資源極為豐富,在當地山上隨處可見,由于無人大規模開采,裸露在地表的石頭依然非常完整。富源類太湖石以灰色與黑色為主,質地非常堅硬,敲擊出的聲音也非常動聽。
廣西太湖石
類太湖石,主要產自廣西柳州柳江縣、桂平、合山等地的山上。該石外觀上玲瓏剔透,符合瘦、皺、漏、透的特點。石色呈灰白顏色,與傳統的太湖石極相似。
湖南太湖石
湘西類太湖石,又稱湘西紫玲瓏石,產自湘西自治州境內。原石表皮灰層呈泥沙狀或泥沙結晶體附著物,用清水沖洗后即可露出石之肌理特征,主要呈紫紅、象牙白、姜黃、棕紅色;顏色有深有淺,深至紫紅色或姜黃色,全石密布紅色絲紋筋脈,玉化度高處形成動物骨骼和螺旋狀晶體,色艷紋美,故又名為龍骨石。該石質地堅硬,多產于水溪邊泥沙,石頭線條較圓潤,洞孔玲瓏,上下貫穿,左右相連,無多余突兀尖銳,彈之有聲。
安徽太湖石
巢湖太湖石,簡稱巢湖石,又稱“類太湖石”,產自安徽巢湖周邊地區。該石體形大小懸殊,既有重達百噸以上的巨石,也有超小型的袖珍石。石內常有方解石組成的“筋脈”縱橫穿插,其數量多,分布廣。該石孔洞圓潤,孔洞之多、孔洞之圓、孔洞之光,堪稱“類太湖石”之冠。
安徽太湖石指安徽太湖石基地。安徽太湖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東與天柱山相望,南與廬山呼應,居長江中下游旅游熱線之上。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湖中島嶼星羅棋布,四周山巒疊嶂,果木蔥籠,是旅游觀光、療養休閑的勝地。趙河湯灣溫泉,水溫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噸,水質清澈,可飲可浴可醫。因此,安徽太湖石有旅游、療養的功用。此湖周邊大山,還出產戶外風景石、假山石、大理石板材、鵝卵石又稱巨石(適合擺在水塘和人工河里)、基建石、水磨石(地平用)。
安徽太湖石↑
除國內外,國外同樣有發現太湖石,比如越南類太湖石和埃及類太湖石等。
越南類太湖石
越南類太湖石
越南類太湖石
埃及類太湖石
圖片綜合網絡由石藝張整理收集,僅供學習交流。
太湖石,在中國古代就很早的開發利用,太湖石作為典型的傳統供石,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便聞名于世,以造型取勝,“瘦、皺、漏、透”是其主要審美特征,多玲瓏剔透、重巒迭嶂之姿,宜作園林石等。太湖石,是大自然的巧奪天工,是中華賞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綜上所述各地不同產地的太湖石,筆者認為這種具有玲瓏剔透、千姿百態的碳酸鹽巖石都可以統稱為“太湖石”。
聲明:本文章內容屬于分享和交流不作商業用途,如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