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6-01 瀏覽次數: 打印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先后四次率領群臣巡游四方,在今天山東鄒城市的嶧山、泰安市的泰山、諸城市的瑯琊山、煙臺市的芝罘山、河北秦皇島市的碣石、浙江紹興市的會稽山等處,都留下刻石。
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各諸侯國統一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政權。隨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鞏固政權、完善統一的政治措施。這些措施包括統一度量衡制、車同軌、書同文等等,其中統一文字的“書同文”,對兩千多年來中國文化的發展、傳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盡管都是使用漢字,但在許多字形的寫法上卻各不相同,如同各地的方言一樣,彼此差別很大。統一天下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與秦國不相同者,再將秦國統一前使用的大篆加以規范、簡化,形成了一套新的字體——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字體。今天所能見到的秦朝小篆書法,主要是秦始皇巡游各地時留下的刻石書跡。
始皇帝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先后四次率領群臣巡游四方,在今天山東鄒城市的嶧山、泰安市的泰山、諸城市的瑯琊山、煙臺市的芝罘山、河北秦皇島市的碣石、浙江紹興市的會稽山等處,都留下刻石。這幾處刻石的內容都是歌頌秦始皇的功業和威德,書體則是標準的小篆。到秦二世的時候,又命人在每塊刻石上加刻了一篇二世詔書。時至今日,這幾處刻石只有瑯琊刻石還存有十三行八十余字,現藏國家博物館;泰山刻石殘存九字,現藏泰安岱廟中;其余幾處刻石都已被人為破壞或自然侵蝕所毀滅。
瑯琊刻石
瑯琊刻石拓片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統一集權的皇帝,秦始皇的許多做法都對后世起到榜樣的作用,其刻石記功的行為,更是開啟了風氣,歷代帝王無不喜好刊石刻銘,歌功頌德,都是出于對秦始皇的崇拜和仿效。據文獻記載,上述秦代刻石都是不太規整的石柱形狀,四面刻字,從碑刻形制上說是屬于碣,但其已經具有了碑的特征。秦刻石上所使用的小篆字體,在漢字演變和書法發展的歷史上更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古代文獻在談到小篆時,都把李斯作為小篆書體的創立者,甚至說秦代刻石上的字跡即是由他所書寫,都是推想之言,并無確切依據。不過李斯既然參與了書同文的工作,說他是一位擅長小篆的書法家應該不會錯。
泰山刻石
與先秦時期面目繁多、形體各異的篆書字體相比,小篆從結構規律到書寫技法都呈現出整齊、規范的全新面貌。至此,漢字的古文字時代已經走到頂點。從漢代開始,各種實用性的書寫都演變為使用更加簡便的隸書字體,篆書只保留在某些特定的莊重場合才使用,后來更演變成一種專門表現書法藝術的書體。后世的書法家尤其是專攻篆書者,都把秦朝的小篆視為篆書藝術的高峰和追求境界,特別是到了清朝,在金石學、文字學復興的帶動下,篆書書法重新繁榮,而清代篆書繁榮的基礎便是建立在對秦朝小篆的研究和取法之上的,許多書家都以學習和繼承李斯的小篆風格為標榜,成為一時風氣。
如前所述,秦朝的那些刻石原物到唐代時基本都已毀滅,殘留至今的瑯琊刻石和泰山刻石存字既少,而且都已漫漶不清,因此,早舊的拓本就顯得非常珍貴了。在宋代時候,還有瑯琊、嶧山、泰山、會稽四種秦刻石的原石拓本流傳,于是就有人按照原拓分別重刻了這些刻石,有的重刻不止一種。盡管重刻已不是秦朝原物,但由于是根據原拓所刻,能夠較好地保存秦刻石的風格面目,所以也成為后人學習篆書的良好范本。至于原石拓本,瑯琊刻石有清代拓本留存,還能看出字形筆勢;另外泰山刻石也有乾隆年間尚存二十九字的拓本流傳,這些在今天看來已經十分寶貴了,都是碑帖收藏家追逐的珍品。
本文發表于《文藝報》2015年3月16日7版
聲明:本文章內容屬于分享和交流不作商業用途,如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藏族的石刻可謂是藏文化的一個縮影 ,這種無處不在的“天堂符號”,書寫了雪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中大量佛教、苯教的石刻作品不僅是藏民族宗教信仰的反映 ,也是他們獨特審美趣味的寫照。本文從石刻分布、石材、用途、造像來源等八個方面介紹藏族的石刻藝術。發布時間:2017-11-14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在金銅玉石等不同材質上刻字,其難易程度、下刀手法等各不相同。發布時間:2016-11-02
羅源縣蓮花山的眠鶴石是全縣摩崖石刻薈萃之所。其中有兩處摩崖石刻年代最久遠,距今640多年了。兩處摩崖石刻東西相背,但卻互相照應,再結合有關資料,可以尋覓出簡約文字外的一些饒有興味的故事。發布時間:2015-01-12
摩崖石刻景區位于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龍泉莊,距離北京市區約65公里,占地面積約8000畝,植被覆蓋率達90%,是集歷史仿古、摩崖石刻、山水畫廊、酒店服務為一體的自然風景區。
摩崖發布時間:2015-01-08
潛德巖摩崖石刻皆為宋御史林通所刻。豹山潛德巖內,于巖天蓬蓋頂倒刻 “潛德巖”三字,字徑40厘米,旁刻“大宋元豐四年辛酉(1081年)八月林通達夫題”;在通 山山腰一平臺石上刻“涵虛洞”三字。發布時間:2015-01-07